在蒼茫的河西走廊西陲,柳紅鐵路宛如一條遒勁的動脈,南自蘭新鐵路柳溝車站起,以筆走龍蛇之勢向北延展。軌道蜿蜒穿越黑尖山的險峻、黃草灘的荒蕪、墩墩山的蒼涼,最終沿著馬鬃山北山羊自然保護區逶迤北上至紅沙梁煤礦專用線。
當第一縷暖風淌過,沉睡整個凜冬的戈壁灘在融雪簌簌聲中緩緩蘇醒。這片年均降水不足百毫米的荒蕪之地,堪稱生命禁區,唯有駱駝刺將根系扎向地心深處,艱難維系著生存的希望。此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羊結群掠過沙丘,野駝負重前行的風姿,野驢甩動著鬢毛踏碎殘留的積雪……
這些“沙漠精靈”的活動軌跡,正與絲綢古道上呼嘯而過的鋼鐵巨龍的運行軌跡悄然重疊,恰似造物主鐫刻在這片亙古荒原上的生命圖騰,震撼人心,訴說著生命的堅韌與奇跡。
清晨,當首班司機在對講機中傳來路基旁驚現野生駱駝群的緊急報告,中鐵一局新運公司柳紅鐵路代運營項目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項目部深知了解野生動物習性是應對此類情況的關鍵,隨后,通過在網絡上搜索相關資料并走訪當地牧民,開展野生動物習性調研,整理出有關駱駝、野驢、黃羊等野生動物活動規律,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一本“生態駕駛秘籍”:百米外鳴長笛預警,五十米降速至安全區間,緊急情況下啟動全制動程序,將生態保護意識深度融入標準化作業流程的每一處細節。
為野驢群臨時停靠,護送黃羊過軌的緩行時刻,與野駝家族保持的“安全距離”……這份秘籍已數次奏效。每一聲克制的鳴笛,都幻化為絲絲縷縷的守護,每一次緊急制動揚起的沙塵,都隱匿著鐵路人對生命的無限敬畏。
在機車的轟鳴聲中,DF8B型機車緩緩進入柳溝西站,完成停車作業。駕駛室里,司機劉振生輕輕舒了口氣,卸去周身的疲憊。他緩緩松開一直緊攥的閘把,拿起手邊的桌布,粗糙的手掌在儀表盤上輕輕地來回摩挲,一番擦拭后,他順勢抬起手腕,動作瀟灑利落,猛地一甩,將手上的余灰瞬間抖落。緊接著,他熟練地探身翻開《生態行車記錄本》,快速掃視,找到上次落筆處,續寫著:“春季遷徙窗口期,3月26日,列車行至K99+100北側200米附近,發現2只黃羊……”筆尖停在紙面,他微微瞇眼,仔細回憶著當時的具體細節。
幾小時前,正是在這個坐標點,劉振生緊盯住前方閃動的白色影蹤,與副司機默契對望后,穩穩將車速控制在30公里/小時。鋼軌的震顫中,黃羊在殘雪斑駁的大地上快步疾奔。儀表盤紅燈閃爍的剎那,他和同事用制動距離丈量出生命的寬度,這也是他們春日出乘以來第3次讓行的印記。
夕陽下,蒼茫的戈壁灘上,一列滿載煤炭的列車風馳電掣,車身反射出的弧光與地平線完美融合。遠處,一群野生動物在草原上肆意跳躍,它們的剪影在落日的映照下愈發清晰,它們靈動的剪影與疾馳的列車相互映襯,共同奏響了絲綢之路上一曲最和諧、最動人心弦的生命交響樂。
鐵路沿線的野生動物
乘務員平穩駕駛機車運行
專項安全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