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由中鐵一局參與建設的九寨溝(甘川界)至綿陽高速公路全線正式通車,成為四川北上甘青、西聯絲綢之路的又一動脈,標志著川西北高原地區交通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也為中秋、國慶“雙節”獻上了一份民生大禮。
九綿高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交通運輸部綠色公路示范工程。公司承建的九綿高速LJ8標段位于四川省平武縣與九寨溝縣交界處,線路全長7.3公里,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其中,白馬隧道為全線控制性土建工程,左、右線分別長約7公里(合計全長約13公里)。該隧道具有高海拔、低瓦斯、高地應力等復雜地質特點,并且項目地處九寨溝地震影響區,地質災害頻發,施工安全風險極高。
對此,項目部嚴格落實領導帶班和24小時值班制度,制定防汛減災專項方案,建立安全責任清單。通過“無人機巡查+人工排查”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排查地質災害隱患,并加強與地方氣象、水文、自然資源等部門的聯動,確保信息暢通、應急物資儲備充足,為施工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通車現場
項目白馬隧道共穿越7條地質斷裂帶,其中97%為五級圍巖,軟巖大變形問題突出,施工過程中多次出現初期支護破損、掌子面坍塌等險情。項目團隊秉持“安全為基、質量為本”理念,優化施工組織,采用“強超前、短進尺、早支護、緊步距”的三臺階施工法,嚴格執行“管超前、弱爆破、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原則,有效控制了隧道變形與坍塌風險,穩步推進工程進展。
白馬隧道
面對瓦斯、高地應力等施工難題,項目全面應用超前地質預報與瓦斯自動監測系統,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動火審批、進洞安檢等專項制度。通過持續開展風險辨識與評估,加強支護參數的動態調整,并積極引入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提升施工質量與安全管理水平,確保工程優質高效推進。
九綿高速公路
九綿高速的通車,徹底結束了九寨溝、平武、北川三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至我國西部中心城市成都的車程從8小時縮短至4小時,綿陽至九寨溝也僅需3小時左右。作為連接甘肅、青海、新疆的出川大通道,九綿高速將極大改善川西北地區交通條件,促進沿線旅游與經濟協同發展,為西部開發開放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