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在四川涼山州冕寧縣安寧河畔稻浪翻滾,這里就是涼山州人民政府公布2024年度州級現代農(林)業園區——冕寧縣水稻現代農業園區。很難想象,這里以前還是山坳里的閑田雜地,兩年的時間,中鐵一局建安公司西昌片區項目團隊讓這片土地發生了蛻變,項目通過一期工程打好基礎、三期工程提質升級的建設路徑,讓這里成為了一個高標準現代化的農業園區。
地形復雜的破局之策。園區核心區位于冕寧縣河邊鎮,地處安寧河谷與山地的過渡帶,地形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這里的田塊像打碎的鏡子散落在山坳里。”蛟龍村宋書記回憶道。中鐵一局項目團隊創新實施“三分工作法”,分區域制定施工方案、分時段組織施工、分類別協調解決。針對山區地形特點,采取分段推進、多點作業的方式,確保施工效率。
項目區涉及彝族群眾耕地和葡萄種植大棚。“我們要尊重當地習俗,用真心換理解。”項目書記說。項目部成立民族協調小組,聘請雙語協調員;針對傳統節日提前調整施工計劃,確保工程建設與民族文化和諧共存。
材料運輸的破題之道。材料運輸是另一大難題。受原有進場道路施工影響,材料進場困難。項目部投入資金專門修建了臨時施工便道,并采用“化整為零”策略,將大宗材料分解運輸,安排專人指揮保證貨物正常進場。物資部部長回憶:“最緊張的時候,我們組織了小型貨車,24小時不間斷運輸,確保施工不斷糧。”
精準施工的技術革新。為了讓工程建設更加精確可靠,項目團隊嚴格執行測量復核“雙檢制”,運用航測+圖陣三維智能測圖系統MapMatrix3D,與傳統測量技術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地形復測數據的精準無誤。依據勘察和設計單位提供的基礎性文件,項目團隊深入實地進行了二次踏勘,多次優化施工方案。
面對土壤改良需求,項目團隊聯合農業專家,創新采用復合改良技術。通過科學配比有機質材料,有效提升土壤肥力,為水稻種植創造良好條件。
農田升級的顯著成效。通過田塊整治、渠系建設和道路改造,園區農業生產條件顯著改善。一期工程完成田塊整治873畝、新建攔河堰3座、整治改造渠道37條、整治機耕道12條;三期工程完成土地平整1214畝、建設田埂18.7公里、新建整治灌渠7條、解放堰整治2000米,建設田間生產道路5條。兩期工程合計完成田塊整治2087畝、整治改造渠道37條及新建灌排渠總長7072米、整治機耕道與新建生產道路共總長4575米。平整后的田塊更利于機械化作業,完善的渠系保障了灌溉需求,硬化道路方便了農產品運輸。
如今,“冕粳系列”水稻產業融合推廣示范基地項目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田地由小改大,道路由曲變直,水渠由溝變槽。項目通過優化機耕路、完善生產路布局,實現了路網與路網、路網與田塊、田塊與田塊之間暢通連接,滿足了機械化作業通行需求,一幅“田塊平整如鏡、集中連片、水渠縱橫交錯、道路暢通無阻、灌溉排水設施完備”的現代農業生產新畫卷就此繪成。這不僅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田的利用效率,還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產增收。
中鐵一局項目團隊在建設過程中著眼于“規、建、用”三方面,建成了“出行生產更便捷、灌溉排水更高效、基礎設施全覆蓋、節本增效促增產”的示范基地,為“天府良田”增添了一片現代化、規模化、規范化的高標準農田新陣地。
站在觀景臺遠眺,“鄉村振興”稻田畫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中鐵一局以鐵軍精神在涼山大地繪就現代農業新圖景:從溝壑縱橫的破碎田塊,到渠路成網的萬畝良田;從傳統低效的農耕模式,到機械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體系——這座現代化農業園區正成為撬動涼山鄉村振興的戰略支點。
項目一期建設現場
項目三期建設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