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譽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深處,一條鋼鐵巨龍正頑強地向荒漠腹地延伸……
2024年3月,新疆羅布泊至若羌鐵路(以下簡稱羅若鐵路)正式開工建設。同年11月,米蘭至若羌段已率先開通運營。眼下,米蘭至羅布泊段建設正全力推進。全線建成后,將徹底填補新疆鐵路環線關鍵空白,對促進南疆地區資源開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在這里修鐵路,卻有諸多的考驗。
羅布泊,我國最干旱、極高溫、強風沙的極端地區之一。夏季地表溫度超70攝氏度,冬季氣溫可降至零下30多度,全年8級以上大風天數超過200天,沙塵暴頻發,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無水、無電、無信號、無人煙,“四無”之境,每一步施工都是對技術與意志的極限考驗。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中鐵一局的建設者們承擔起了全線297.73公里軌道鋪設、376孔簡支T梁的預制與架設任務。他們以科技為刃,以堅守為盾,在茫茫戈壁中書寫下又一頁中國鐵路建設的奇跡。
智慧梁場:于極端嚴酷中“精雕細琢”
T梁,是普速鐵路的“脊梁”。
一片T梁從預制到架設完成,需經過數十道嚴格的施工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將直接影響T梁的質量和后期鐵路運行的安全。
“羅布泊自然環境惡劣,T梁就面臨更加嚴峻的耐久性考驗。我們必須確保每一片T梁都具備極強的抗風沙、耐高低溫、防腐蝕能力。”項目負責人王海巖向記者介紹說,為了提高T梁的預制質量,中國中鐵一局在米蘭投資建設了新疆首個智慧梁場,通過科技賦能,進一步提升T梁的預制質量。
項目引進預埋件智能檢測平臺、全自動定位網焊接機、T梁底板養生池、預應力自動張拉設備、智能壓漿一體車、信息化智控中心等智能工裝設備,實現從鋼筋加工到混凝土澆筑、養護、張拉壓漿等全過程數智化管控。同時,項目試驗室信息化系統和檢驗審批管理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與分析,為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提供堅實保障。
梁體養護是橋梁預制的關鍵環節,梁體需要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持續進行3天的養護,常態環境下繼續養護11天,才能達到設計強度。
然而,羅布泊的年蒸發量高達降水量的60倍,晝夜溫差超過40℃。狂風卷走水分,暴曬炙烤混凝土,傳統養護方式在這里完全失效。
項目團隊結合當地施工環境特性,自主設計和制造了T梁全封閉鋼結構智能養生棚,這座全封閉鋼結構的智能養護棚,仿佛一座巨大的“生態方舟”,對外可以抵御強風與沙塵侵襲,對內則依托智能養護系統,對棚內溫濕度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與精準調控,確保拆模梁體始終處于最佳養護環境。借鑒箱梁自動噴淋系統,改裝了T梁全自動噴淋養護系統,解決了人工養護不到位、工作周期長等問題,保證了梁體養護質量。
“智能養生棚內,傳感器能夠實時測量溫濕度數據,自動啟停加濕與溫控裝置,真正實現了‘環境隨需而動’。”項目總工王樹生介紹,系統能根據實時數據自動調節噴淋時間與水量,確保混凝土在最惡劣環境下依然達到最優強度指標。
據了解,采用的智能養護系統,較傳統方式節約用水20%以上,實現了在極端缺水條件下的水資源最大化利用,讓每一滴水被賦予最大的利用價值。
戈壁鋪軌:于蒼茫沙海間“鋼鐵刺繡”
羅若鐵路采用技術標準極高的長軌直鋪施工工法,需要將每節500米長、重達數十噸的鋼軌精準地鋪設在道床上,而且鋪設精度必須控制在毫米級,施工技術要求極高。
項目團隊采用的TCM60長軌鋪設機組,能夠通過數智化控制系統,提高鋪設精度與速度。據了解,該機組具有鋪設速度快、安全性能好、鋪設精度高等特點,不僅可以在路基上鋪設長軌,而且還可以過道岔鋪軌,能夠有效縮短設備轉場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
“TCM60長軌鋪設機組鋪設一對500米長鋼軌時間在半個小時之內,且一次鋪設成型。同時,我們應用的‘智控平臺+安全穿透式管理’模式,通過信息化手段優化施工方案,確保鋪軌施工安全優質高效推進。”項目鋪軌作業隊隊長梁世英介紹。
焊接成線的鋼軌還需經過最后一道“精雕細琢”。
為提升軌道鋪設精度,項目運用智能化大型養路機械,采用“六搗五穩二精調”作業模式,通過高精度傳感器與自動控制系統協同工作,實現軌道幾何形態的毫米級調整,確保線路平順穩定。
TQI值是衡量軌道平順性的關鍵指標,已開通運營羅若鐵路米蘭至若羌段,項目通過工藝工法提升和小改小革等多方面措施,使該段線路TQI平均值達到2.63、優良率100%,零問題、高標準一次性通過動態驗收。
被譽為新疆鐵路的標桿工程!
精神高地:于“死亡之海”中鑄就豐碑
奇跡的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是一線建設者用汗水、智慧乃至健康換來的成果。
羅布泊的風沙,猛烈到何種程度?
架梁作業隊隊長葉輝告訴記者,一天工作結束,脫下工裝抖一抖,能落下一捧沙。一場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能讓能見度驟降至不足三米。“但我們的作業標準不能降,心里裝著責任,手上就得穩著動作。風暴再強,我們的意志必須更強!”
羅布泊的極端高溫,是另一重“烤”驗。在夏季,工地地表溫度輕松突破40攝氏度,紫外線強度極高。為確保施工人員身體健康,項目部將作息時間動態調整,避開正午極端高溫,并為每位工人配備了防暑降溫用品,確保每人每日足量供應清涼飲品和必備的防暑藥品。
“為了保證工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們每天還會熬好綠豆湯,送到幾十公里外的工地上,讓工人們隨時能喝上一口。”項目黨支部副書記趙樹明說。
正是在這種“青春戰火海”的豪邁與“死海創奇跡”的堅韌中,建設者們將每一毫米的精度、每一顆螺栓的緊固,都化作寫給祖國的深情詩行。他們的臉上,刻著風沙的痕跡;他們的手上,磨出了厚重的老繭;他們的腳下,延伸著通向未來的鋼軌。
當未來列車呼嘯著穿過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當經濟發展的動脈強勁跳動于祖國西陲,人們不應忘記,是誰用科技與汗水征服了“死亡之海”,是誰在無人之境譜寫了這首屬于中國中鐵建設者的硬核浪漫。
致敬,每一位羅若鐵路的建設者!
致敬,這片土地上所有不屈的奮斗者!
這,就是中國中鐵力量最滾燙的注腳。
鋪軌作業
T梁架設施工
建設的智慧梁場
焊軌作業
機械化養護作業
使用的全自動噴淋系統
使用的智能焊接機器人
工人在風沙中作業
工人進行螺栓緊固作業
羅若鐵路米蘭至若羌段開通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