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工匠】初心如磐 行遠自邇——記中鐵新視界項目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劉凱璇
早晨7點,陽光剛灑落在工地腳手架上,鋼筋的金屬光澤反射出新的一天的開始。一位頭戴安全帽,手握全站儀的年輕的身影,早已站在鋼筋叢中,校正著每一道基準線。他叫劉凱璇,中鐵一局三公司中鐵新視界項目的技術人員,從事過現場測量、技術管理、生產調度、資料整理等多項工作,在崗位上默默耕耘八年,用堅實腳步丈量工程質量的每一寸標準,用責任與擔當書寫著新時代青年技術員的鐵軍風采。
以初心丈量工地,用汗水鑄就夢想
2017年8月,劉凱璇剛畢業,穿著還帶著校園氣息的T恤走進了人生的第一個工地——綏延高速公路項目。他很快就意識到,現實遠比課堂艱難。白天在烈日下放線測量,晚上在工棚里啃圖紙、記規范,常常一個圖紙看三遍,一個問題請教五次。別人下班他還在現場看圖、找點、校對誤差,靠著一股韌勁兒和踏實勁兒,很快被項目老技術員認可。
隨后幾年,他先后參與多個工程:從綏延高速項目負責徐家河3#特大橋現場技術管理工作開始,到西安恒大文化旅游城項目、第十四屆全運會小輪車項目、天馬北路市政項目,他都能在現場技術管理上獨當一面。這些經歷不是簡歷上的“漂亮話”,而是他用日夜拼搏、一點點啃下的“硬骨頭”。
中鐵新視界項目開工后,劉凱璇被任命為生產技術部技術主管,承擔起從臨建施工到主體封頂的全過程技術管控。這份責任不輕,工作節奏也陡然加快。每天早上7點帶隊放線,中午協調進度和材料問題,下午參加驗收,晚上做方案、改圖紙,常常忙到凌晨。每天都踩著同一條泥濘小路反復奔波,由于長期奔走導致腿上和腳上從磨破皮到起了水泡,水泡結了又破,破了又貼上紗布再走。
“走一段就一瘸一拐,但你不去放線,明天鋼筋就綁不上,混凝土也澆不了。”當同事問他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劉凱璇笑著說,“那能怎么辦?咬牙干唄。”
以專注精益求精,用細節守護品質
“測量和技術,差一點就是大禍。”這句話,劉凱璇常常掛在嘴邊。無論是在測量工作中,還是在技術管理中,他都追求“零誤差”“零容忍”的高標準。
每一份設計圖紙他都反復研究,從設計意圖到結構構造,從地質條件到荷載分布,無一不細致剖析。每一項技術方案,他都親自驗證,從選材到流程,從工藝到設備,務求每個環節嚴絲合縫。他深知,技術工作得之于嚴,失之于寬,哪怕0.1毫米的誤差都可能釀成工程質量事故。因此在工作中,他對測量、試驗、計量等關鍵工序執行嚴格的數據標準,保證每一項施工都在可控范圍之內。特別是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應用方面,他不但勇于探索,更善于總結經驗,形成標準化、可復制的工藝流程,用科學方法保障施工質量。
隨著時間的流逝,如今的劉凱璇,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埋頭苦干的“小劉”,而是帶隊技術管理、統籌協調的“劉老師”。但他從不擺架子,對新來的見習生,總是第一時間帶他們下現場,“看線”“找點”“算坐標”“上樣板”,一招一式都手把手教。
他常說:“講得多不如做得多,教會一個人,比你自己干完還重要。”幾年間,他帶過3個見習生,其中2人成為了項目主力技術員,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唯有傳承才能生生不息”的深刻內涵。
以敬畏守正篤行,用匠心筑牢根基
“干技術就要有敬畏心。”這是劉凱璇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將這一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為了追蹤設計變更對施工工序的影響,他常常對照最新圖紙逐項復核,確保施工不走偏、不出錯;為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特性,他一邊查閱資料,一邊和試驗人員現場取樣,不容絲毫馬虎;在技術交底環節,他力求精細到每一根鋼筋綁扎、每一道模板加固,絕不允許“差不多”蒙混過關。
在項目施工過程中,他更注重把握“過程控制”這一關鍵點。他制定了“問題預判-現場跟蹤-反饋優化”三段式技術管控機制,保障從圖紙深化到施工實施每一步都清晰明確、可控可查。憑借這份嚴謹與堅守,成為名副其實的“質量守護者”。
從晨曦微露到星夜闌珊,劉凱璇的身影始終活躍在工地最前沿。他說:“干技術不是一時熱情,而是一場持久戰。”八年來,他幾乎未曾享受過完整的假期,父母幾次勸他“歇一歇”,他總是笑著說:“工地的事等不得。”
初心如磐,行遠自邇。劉凱璇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轟動的事跡,在鋼筋水泥的世界中,他用一份堅守、一個準則、一腔熱忱,詮釋了新時代青年技術員的擔當與使命。
工作中的劉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