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陜西省勞模、中鐵一局高級技師石銀生
石銀生等四位勞模代表(右一)在鄭州地鐵一號線盾構啟動儀式上按下始發按鈕
鄭州人民廣播電臺采訪項目盾構施工副經理石銀生
6月的一天,北京南城地區東護城河、廣渠門地段,地下二十多米地鐵盾構隧道的深處,一個50多歲、個不高、圓臉細眼的漢子,不時看下油桶,摸摸管片壁,又不時蹲下身子,側耳傾聽機械的轟鳴聲。
他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卻通過自學先后馴服過三臂鑿巖臺車、高馬克攤鋪機、小松盾構機等“洋設備”。
他多次被單位授予先進個人、革新能手稱號,獲得過鐵道部火車頭獎章和全路技術能手,陜西省勞動模范榮譽。50歲時,才開始擺弄盾構機,至今已平安穿越了十公里的地鐵。
此時,他正帶著一群西北漢子,進行盾構掘進。
他就是中鐵一局四公司工人高級技師石銀生。
“人活著,就是為了爭口氣”
1972年初,一個16歲的小伙子承父業,在中鐵一局四公司施工的青海熱哈鐵路上,當了名筑路工人。
“人活著,就是為了爭口氣”,這是父親在家時常對他們七兄妹說的一句話。個性不服輸的石銀生,參加工作后總搶著干,爭著學,只為了不想被人看扁。
他先在工班學習,第二年轉到西延鐵路機修廠學電工、機械修理。由于好奇,他干完廠里分的活,總喜歡貼在師傅旁邊,問這學那,每個細微處都留心琢磨。為了弄懂原理,下了班,他又借來圖紙和工具書,對照著模型來回拆解,經常搗鼓到半夜。
而他與盾構機的結緣,似乎是冥冥中的天意。
盾構是一種集光、機、電、液、傳感、信息技術于一體的專用工程機械。很難想象,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人,要掌握這個“舶來品”,需要進行怎樣的學習和積累?
1991年初,承擔著攀枝花水電站工程的鐵二局四處,租用了鐵一局四處的三臂鑿巖臺車。運到工地后問題出來了,好端端的三臂臺車硬是從平板車上開不下來。
石銀生和其他押車的人都急了一頭汗。二局四處的指揮長和總工也聞訊趕來了,許多工人議論起來:“瞧,咱花錢租來的臺車,竟中看不中用!咋拉來的,咋拉回去。”
這話灌進石銀生的耳朵,讓他至今都難忘!最后他們按圖察看,花了兩天時間,終于找出是液壓馬達的螺絲在運輸途中顛松了。
在攀枝花發生的一切,讓他再次想起父親的那句話,為了“爭口氣”,不學精專業技能,真的不行啊!
于是,他先拜二局四處總工為師,又借來 《液壓原理》、《液壓傳動》看。在反復琢磨中,最終將液壓原理弄透了。后來,憑著對臺車的掌握,他帶領臺車班在進度上追上了曾遙遙領先的另一處臺車,最后還多搶了幾十米。
就這樣,無論遇到什么設備,如果到他那里,不弄懂玩轉它,石銀生就渾身不自在。
在潭邵高速公路項目時,為調試好高馬克攤鋪機,他整天和機械摸爬滾打在一起,妻子給他買的三件新衣,全都浸成了油坨坨。拌合站涉及的傳感器、電路知識太復雜,他又拿出五分之一工資買書啃。2000年時,計算機進企業了,石銀生又像著了魔似的,下了班,晚上就跑到工程部,拉著大學生求教電腦知識。那時他40多歲了,從拼音打字,到逐漸學會Word、CAD等軟件的應用。
有人問,“你都這年紀了,學這些新玩意,有啥用?”
時間給出了答案。2006年,集團公司在南京地鐵二號線購進了一臺4000多萬元的小松盾構機。盾構機涉及的專業知識錯綜復雜,三本技術圖紙,加起來十斤多重。誰能帶頭馴服這個龐然大物呢?大伙齊刷刷將目光轉向了他。
石銀生將鋪蓋挪到了監造廠,白天趴在八十多米長的臺車里面,一根根線、一個個零部件,從頭理到尾。晚上,拿著圖紙和白天摸索的情況進行對比總結。蹲點監造一個月,他成了四公司第一個掌握該設備的人。
“老石,就是老干發新枝”
一百多年前,英國倫敦開通世界上第一條地鐵,揭開了人類修建地鐵的序幕。隨著經濟發展,地鐵不僅僅是城市交通方式,更是城市建設和規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20世紀末,北京、天津、上海和廣州四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地鐵。隨著城市化進程,進入新世紀,地鐵日漸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張名片。2013年,一條在建、穿越北京南城地區東西向的骨干線路地鐵7號線,如潛龍般蜿蜒伸展。
這是中鐵一局人另一層意義上的“進京趕考”。多年經營下來,由城外圍轉入主城區施工,為數極少。這場仗,關乎著政治聲譽,考驗著能否成為北京地鐵施工的核心力量。
“Z”字形的豎井,沿著管壁通往地下20多米深處。在這里,老石帶著盾構隊下穿京山鐵路橋、東護城河等,目標地是對岸的廣渠門外,區間長1035米。
雖然穿越過南京、鄭州,完成的盾構隧道累計達到9公里了,但此次京城腳下修地鐵,老石還是有些緊張。
北京地鐵施工比較特殊,執行的是比國標、地標更嚴的軌道公司標準。為此,他時常和設備供應方聯系,查閱資料,對照標準邊學邊干,控制好地面沉降,拼接了管片。
今年入夏,京津地區高溫難耐,老石帶領大家輪班守在現場,盯看地面信息系統上隨時出現的變化。突然,快掘進到“領航國際”地段時,系統中盾構刀盤扭矩推力數據出現了異常。
停機檢修!剛聽完報告,業主、監理要求。
現場一下子靜了很多。老石召集起隊伍,開了個短會。隨后,大家分成組,拆換機械、復核零件、重新調好油、再組裝。他檢查了掌子面土層情況,翻開圖紙,對照地層分布圖,用電腦CAD開始畫圖推算著。
晚飯送來了,他一邊吃著,眼睛還不離開電腦上的圖。經過數小時推理測算,石銀生大聲叫道:“好,在可控范圍內!”
業主、監理來詢問應對方案。他不急不躁,胸有成竹地介紹了處置措施,并將推算結果仔細說明,博得了對方同意。
第二天,當盾構機安全穿越后,有著十幾年地鐵施工經驗的監理豎起大拇指,連聲對老石說:“哥們,你才是專家,跟你打交道,真省心!”
后來,標段總監辦就此向四公司發去了一封感謝信:“自3月11日區間盾構達到驗收、正式掘進以來,盾構設備管理有序,施工作業規范,洞內干凈整潔,沉降始終控制在有效范圍內,管片拼裝質量高,且平穩穿過管段十六處風險源,體現出高超的施工技能與專業水平。”
企業領導得知后感慨地說:老石,就是老干發新枝!
“有老石在,大伙的心特踏實”
2009年,為擴大投資、拉動內需保增長,國家加快了地鐵審批速度。這年前八個月,全國有七條地鐵線路獲批,其中便有鄭州地鐵一號線。
同年6月,四公司作為中鐵一局當時唯一參建代表,組建項目進場,肩負起展示企業品牌、開拓中原市場的使命。由于標段地表上方的建筑物年代久遠,加之地質多數為沙層土,且要穿越四處一級風險源,面對難題,大家想到了石銀生。
石銀生接到調令,二話沒說,連夜坐上了趕往鄭州的車。
項目負責人懸著的心放下了。2006年,50歲的石銀生在南京地鐵二號線學干盾構,在三個區間5761.8米盾構掘進中,與其 他員工一起合作,曾成功穿越過粉砂層和國內最長的人工冰凍體。項目獲得“市政金杯示范工程”稱號和中國中鐵優質工程獎。
工友們說:“老石是使盾構的行家,有他在,大伙的心特踏實!”
到了現場,他一頭扎進盾構施工方案研究中。根據盾構施工的線路,每天來回走幾公里,通過研究設計圖紙、走訪老人、去檔案館查閱資料、找原建筑施工隊負責人等方式,詳細調查區間地質情況。
盾構掘進要側穿一棟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危樓。按照專家組論證要求,地面沉降需控制在十毫米范圍內。石銀生采集相關數據,制定了施工方案,加強二十四小時監控,并緊盯盾構機的推力參數變化,及時注漿,在居民沒有任何感覺的情況下,使盾構機平穩地通過了該風險源,各項監測數據顯示均符合安全規范要求。
盾構區間為小半徑圓曲線始發,沿S型向前掘進,曲線半徑最小達到330米。而對于普通的盾構機來說,轉彎半徑只有250米。因此,如何實現在盾構機始發后的正常歸線,又成為一大難題。
為此,石銀生和工友們加班加點進行研究。他在電腦上用CAD模擬,到現場正常掘進時,再根據模擬結果,一米一米地按照方案推。
就這樣,盾構機掘進有條不紊地繼續進行著。
2011年8月23日,是石銀生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全長3781米的鄭州地鐵一號線02標段地下隧道實現了全線貫通,這也是全線首個實現貫通的標段,更是他和工友們交上了滿意的答卷,四公司首次獨立完成盾構施工任務!
當大家都沉浸在喜悅的歡笑中時,他默默地走在已經貫通的隧道上,不停地左瞅瞅右看看,久久不愿離去。
“跟師傅在一起,總有學不完的東西”
“石老頭”,這是徒弟們私下對石銀生的稱呼。話聽起來不雅,卻蘊含了對師傅嚴格教導、不知疲倦的敬佩。
對于徒弟張強來說,為了一件給機器上油的普通的事,石銀生可把他整“慘”了。
一天早上,石銀生到盾構機旁例行檢查,發現軸承里面沒有保養。按規定,作業人員要從里到外打黃油,而不是敷衍了事。結果,作為現場負責人的張強,不僅當場被訓,還要在交班會上,站著做檢討,并被罰了100元。
“不就是一點小事嗎,既罰款又丟了面子。”張強說,自那以后,每次見了師傅心里就怕。
不僅是他,大家都覺得師傅對工作“斤斤計較”,愛發脾氣,似乎總喜歡給人“穿小鞋”。
管片拼裝時,只留了一指寬的縫,老石硬是讓拆了,重新裝,裝好了,還要去寫份總結;龍門吊軌道好不容易鋪完了,先是線形只有三毫米誤差,調直了還不行,要對照基坑結構圖,對齊中線位置,確保不帶來安全隱患。
因此,大家背地里給他取了個綽號??“石老頭”。
可是,長期相處下來,大家慢慢發現,石師傅是個有情的人。
春節來了,“石老頭”會親自做一桌子菜,把大家全叫在一起,聚個餐,談個心;誰要過生日了,準保能收到他發去的祝福短信;有人碰到煩心事了,他私底下開個“小灶”,幫忙開導疏解。
石師傅教徒弟,言傳之外,喜歡自己示范。盾構正常掘進時,兩班倒,工作十二個小時,他跟著大家在下面值班,一待就是十五六個小時;砂石料用完了,他邊卷起袖子,邊叫大伙把剩下的袋子收集起來,留著以后用。
徒弟崔萌說:“在師傅教導下,雖然有點累,但我們漸漸感受到了一種精神。就是跟他在一起,你總有學不完的東西。”
自上世紀90年代起,找石師傅學技術的便不少,那會,他就是鐵道部火車頭獎章、全路“技術能手”和陜西省勞動模范的獲得者。
近年來,在四公司,年輕小伙們更是爭搶著加入老石所在的盾構隊,拜師學藝。鄭州地鐵時,老石曾帶過二十多個大學生徒弟。如今,北京地鐵更是多達近八十人。
“我只是個團隊的帶頭人,其實,很多工作都是大家在做,把大家攏到一塊兒,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作用。”說到徒弟,石銀生一直強調的是團隊。
“他是個喜歡挑戰的人”
“老婆是溫馨屋,家是避風的港灣。”老石常說。
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妻子和石銀生沒少拌過嘴。
在北京地鐵施工,每次給老石買的衣服,總穿不到三天,衣服就沾滿了油,臟兮兮的。為這事,兩口子爭論了不下十次。最后,妻子干脆守在值班室,督促他換工裝。在廣東深汕高速公路項目時,到點吃飯,別人都回來了。老石卻叫人給“家”里只捎了個口信,“今天機械壞了,正在修理”,其他便不管了。
“你就不能回來吃了,再干活?”妻子打電話問。
“別管我。”老石只是這一句。
妻子疼在心上,走了五里路趕來送飯。
2013年春節,兒子帶女朋友來北京工地探親。大年初一,兒子提了一個請求,全家出去照張合影。
“叫你媽陪你們去吧。”此時,盾構機剛運過來,正趕著噴漆下井,石銀生愣是沒答應。
妻子事后有些埋怨。可抱怨歸抱怨,妻子退休后選擇了留在老石身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一接觸到盾構,他什么都想干好,就是個喜歡挑戰的人。”老石的個性,從小青梅竹馬的妻子很清楚。
說到家庭,石銀生覺得欠妻子和兒子太多,總會想方設法彌補。好多次領到工資,他會在淘寶網上,給他們挑上喜歡的禮物。盡管好幾年沒有回家過年,但一有空,他會把工地的臨時住處收拾得像新房一樣。
“很羨慕大都市的人們,他們有著正常人的生活,在家里享受著天倫之樂。”老石在QQ日志里這樣寫到。“生活中,你就像蝸牛一樣背著沉重的殼,可是工作了,就得像鴕鳥般奔跑。”
在他心中,企業是自己實現價值的舞臺,工地是牽掛的另一個“家”,而價值數千萬元的盾構機,就好像是自己的另一個“孩子”。
日常工作中,他幾乎每天都會抽一至兩個小時,專門看看這個“孩子”,不干活了,就讓它“休個假”,組織人檢修。
中鐵裝備售后負責人來工地調研時,驚奇地發現:同一類型的盾構機,前后牌號的設備都有壞的,唯獨老石這里使用的幾乎沒見出什么故障。
“你平時愛護它,關鍵時它便不會誤你事。你的夢想,它才會全力幫你實現。”老石說,這是自己管設備最深的體會。
6月24日,北京地鐵7號線5標盾構區間提前貫通了!老石,終于長舒了一口氣。
而后面新的任務,又在等待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