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戰狼——記公司石渠暢通公路項目副經理解鴿
解鴿近照
解鴿檢查瀝青攤鋪厚度
解鴿與現場人員交流
在當今社會,只愛干活不愛表現自己的人已經很少了。采訪中,他不善言談,經多次詢問,外加多人了解,才完成了本次采訪。他今年45歲,1972年出生,畢業于西南交大網絡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自1989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參建過咸陽機場、神延鐵路、河南嶺南高速公路、成都地鐵、云貴高鐵、中緬油氣管道、海伊公路、石渠通暢公路等8個項目;先后歷任電工、材料員、物機部副部長、物機部部長、專職副書記、生產副經理等職務。他就是一步一個腳印,逐漸走上項目領導班子崗位的解鴿。
開工就是搶工
一間簡陋的活動板房后面挨著一張床,總面積加起來不過7-8個平米,看起來卻非常整潔,這就是解鴿日常辦公居住的場所。自2016年5月初來到石渠公路項目,解鴿就加入了緊張的搶工之中,業主給的工期只有1年半時間,可石渠項目地處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每年還未到冬季,就根本無法工作,可以說每年有效施工時間僅有8月之久,這意味著開工就是搶工。解鴿回憶到,項目地區偏遠,路況差,工期異常緊張,特別是前期建點非常辛苦,他清楚的記著,臨建時的前三、四天,每天都是依靠泡面度日,后期自己找了一個小灶,開始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伴隨著寒冷、斷電的日子,解鴿每天住在工地簡陋的草房,一天18個小時的工地堅守,一個月就完成了冷拌站、熱拌站和渣石場建設工作。7月初,暴雨不斷,一下持續了10多天。當地屬于有名的貧困縣,基礎設施非常之差,電線的修建日期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老化情況十分嚴重,輕而易舉就被大雨沖垮了。時間緊迫,施工用電刻不容緩。因地處高原偏遠地區,線路荷載十分有限,修好的電線無法負擔起繁重的施工用電,不得已,在當地電力公司持續維修了20天后,更換了新的變壓器,項目才基本走向正軌。為了進一步保證工期,解鴿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施工情況后,立即購置了一臺1200千瓦的發電機,終于滿足了施工電力的基本供應。
心齊才能成事
在公司海伊公路項目擔任項目專職副書記的解鴿,剛剛全面的熟悉了黨務工作,逐漸進入了書記的角色,因石渠公路項目生產任務繁重,臨危受命,被抽調過來負責施工生產。石渠公路項目作為中鐵一局歷史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項目,最高施工地點海拔高達4700米,多少人因此退縮了,他心里非常清楚高原施工對人體有著“三大一小”的危害,但他沒有太多猶豫,在海伊公路項目簡單交接后,背上行囊,徑直來到了甘孜州石渠縣。在人員稀缺的情況下,他從路基現場管起,逐步接手橋梁施工,在混凝土常常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他還常跑拌合站。28公里的距離造成工點太過分散,并且沒有網絡,以至于安全、質量、協調方面的工作,樣樣都得操心。28公里的道路中,包含了117道涵洞,涵洞做不出來,路基便無從下手。在異常艱難的環境下,他依然默默的扛著,在他的堅守下,今年6月份,117道涵洞全部保質、保量,按期完成。他說:“人年齡越大,就會越務實,領導安排的工作,能多做一點就多干點,這樣自己心里也舒坦,畢竟我們是一個團隊,只有大家都擰成一股繩,才能把事情做好。”
橋倒塌遇大熊
高原地區,人跡罕至,很多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這里卻發生了,那件事情過去了好久,然而解鴿卻記憶猶新,想起就有些后怕。他當時駕車剛剛駛過當地的一座橋梁,橋就塌了,他清楚的記得,如果遲過去一分鐘,小車肯定掉進河里。剛緩過神來,他便開始組織搶險,當時河流湍急,正發大水,橋墩已經被淹沒,他帶領施工班組連續三天三夜不停歇,在罐車不能按時到位的情況下,親自從外單位聯系了一輛罐車,快速完成了澆注,想盡一切辦法最終把橋墩搶了出來,挽回了很大一筆經濟損失。這些共過患難的兄弟,使解鴿與施工班組擰成了一股繩,在石渠公路項目工地上,進度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加快了進度。搶險完成后,面對著緊張的施工任務,解鴿沒有片刻停歇,他迅速趕赴另一邊工地忙活,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竟然遭遇大熊,直直的站在他的車面前,他即刻調轉車頭… …后面想起來還是有些害怕,據說之前一個挖蟲草的人被大熊一掌拍成了重傷。
抗洪搶險先鋒
6月12日夜,石渠公路項目所在地突降大雨,項目駐地旁曲麥橋河水暴漲,經一夜洪水沖刷,次日清晨10點30分,解鴿在例行安全檢查時發現險情,立即組織過往車輛、人員進入搶險現場。
曲麥橋是連接項目熱拌站、冷拌站到正在施工的蝦扎段、新榮段工地以及進出場材料設備的必經之地,橋梁的突然坍塌直接導致項目正常施工被中段,解鴿匯報后,當即決定在曲麥橋下游15米處埋設水泥管,架設臨時便橋,盡快搶通道路,并火速聯系板車到縣城采購水泥管。
13日下午,在解鴿的組織下,項目部全體職工動手裝砂石料準備回填,冒雨裝滿200個編織袋加固河道。從14日10點30分開始,一直到晚上22點10分,項目部采購的33根大圓管全部埋設完畢,并在河道兩旁用裝好砂石料的編織袋填塞好,至此,臨時搭設便橋總算架通。
可是,14日夜間又突降強降雨,15日早晨大家一覺醒來,發現河岸兩邊又被沖刷出兩個10米長的大口子,項目搭建的臨時便橋變成了河中心的小島,道路再次中斷。解鴿又沖在了最前面,組織施工班組開始了新一輪戰斗,經過24小時的連續奮戰,險情終于得到了控制。
問題就地解決
在被采訪問到艱難環境下是如何保持較高的施工效率時,解鴿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生產副經理的工作就是施工組織安排,保證人員、設備合理分配,不得出現窩工現象,更不能重復勞動,保持高效的溝通至關重要。剛入場的橋梁的施工隊伍綜合素質達不到施工要求,解鴿要求每天晚上7點準時開會,根據人員、設備實際情況,他親自分配施工任務。他思路清晰,不僅會上做周密安排,還堅守在現場盯控,親自抓落實,因此,解鴿的辦公室晚上10點之前燈從來都不會亮的,他習慣呆在施工現場,更善于現場就地解決問題,為了節省時間,能不上會的就盡量不上會。如何促進生產,如何管理現場材料,如何協調施工隊伍的關系,解鴿做到了心中有數。他說:施工協調必須要有大局意識,隨著慢慢的融洽,施工班組之間也經常相互借用材料,互用設備,原本各自為戰,精打細算的施工班組也有了大局意識,顯得格外團結,形成了一種高效的戰斗力,大家不分你我,迎難而上,保住了工期,看來曾經任職書記的從業經歷讓他受益匪淺。
以現場保市場
石渠縣常務副縣長告訴我們,石渠縣最遠的村莊離縣城有200公里,由于道路條件比較差,每次下鄉考察都是先乘汽車,再坐拖拉機,最后騎馬經歷10幾個小時才能到,對于出城的群眾而言,進城一次基本都是靠步行,需要備足干糧和水,走上2到3天,解鴿深知這種艱難,他也累,但他更想為藏民做些事情。
中鐵一局的到來讓廣大藏民看到了希望,正是由于石渠通暢項目在有效施工周期特別短,生活環境特別差,甚至需要吸氧度日的艱苦條件下,各項工作還能做到有條不紊、進展順利,施工安全質量全面受控,為此,縣政府又給了中鐵一局一個長度38公里的通鄉公路,雖然平均海拔3600米,距離石渠項目部137公里,工期同樣緊張,解鴿主動請纓,去負責這段公路的施工生產。可這不僅僅是短短的38公里,更是縣政府對企業實力的高度認可,這意味著甘孜州的市場正進一步向中鐵一局敞開大門。
石渠公路項目經理唐明治告訴筆者:我們項目部獲得2016年度公司五強項目部第二名,團隊精神十分重要,副經理解鴿在施工生產管理過程中確實功不可沒。
我們的采訪正在進行中,突然,解鴿的電話響了,好像是施工現場的材料到了,他說得趕緊去布置安排新開的施工工地,簡單與我們告別,出門坐車向現場奔去,在我們眼中留下的是那條沾滿混凝土的褲子和那雙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