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電力隧道項目本島段J11-J12盾構區間順利始發
7月24日,隨著“中鐵936號”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由中鐵一局承建的廈門電力與清水進島隧道土建工程本島段J11-J12盾構區間順利始發。這一重要節點的突破,標志著該項目本島段正式進入盾構掘進階段,為項目整體推進按下了“加速鍵”。
據悉,廈門電力與清水進島隧道工程是廈門市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起于海滄區嵩嶼電廠,穿越廈門西海域,終至本島廈禾變電站,線路全長約6.1公里。工程全線分為海滄段、海域段和本島段三部分,綜合采用頂管、盾構等多種工法施工。隧道建成后將主要用于敷設2回220kV高壓電纜線路和1根DN1600的清水管道,是廈門繼“電力進島第二通道”后的第三條電力能源大動脈。
此次始發的J11至J12盾構區間位于廈門本島核心區域,是本島段的首發盾構區間。作為始發井的J11工作井長度僅有15米,而用于掘進的盾構機總長達165米,常規的整體吊裝下井和始發方式無法實施。為此,項目團隊經過周密論證,創新提出出“分段組裝、精準對接、動態調整”等分體始發關鍵技術方案,即將盾構機分解為多個部分,在狹小空間內分段吊裝、組裝調試,待掘進一段距離后,再將后配套等部分吊入井下連接,最終完成整機合龍。該方案以極高的技術精度要求,有效克服了場地狹小的限制。
為確保此次順利始發,項目團隊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技術核心,組建專項攻關小組,深度梳理公司過往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經過多次內部方案研討及專家論證優化,最終形成一套科學、高效、安全的可行性方案。該方案順利通過了廈門市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站的現場檢查及始發前條件核查,為盾構的安全、順利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廈門電力與清水進島隧道工程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將有效替代原有的跨海架空電力線路,極大提升廈門本島的供電可靠性,并開辟一條新的進島清水通道,增強城市供水系統的安全韌性。此外,項目的實施還將釋放寶貴的城市土地資源,為廈門國際郵輪母港的發展掃除高度限制,對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城市景觀、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盾構豎井
泥水站設備
始發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