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典型人物之竇鐵成----從工地走出來的“工人教授”
竇鐵成,1956年10月生, 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初中學歷,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十八大代表,中鐵一局電力工工匠技師,被譽為“專家型技術工人”“金牌工人”。先后參與建設了京山鐵路、京秦鐵路、西安地鐵等上百個工程項目。歷任中鐵一局電務處四隊電力工,電氣設備安裝、試驗班班長,電力工高級技師,電力試驗所質量負責人、竇鐵成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工匠技師、陜西省總工會副主席(兼職)。
勤于學習成就“知識型工人”
竇鐵成1979年通過招工考試,被鐵一局電務處錄取。198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參加中鐵一局電力培訓班學習的機會。每天晚上,竇鐵成都是第一個走進教室,最后一個離開。星期天,別的同學都回家了,或者結伴出游了,他卻一頭扎進教室,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憑借這股子鉆勁,7個月培訓結業的時候,他拿了電力內外線考試的最高分。
1983年,竇鐵成滿懷信心來到京山壓煤改線和京秦線之間的沱子頭變電所,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變配電施工。望著一寸半厚的各種圖紙和兩層高的變電所大樓,他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自己的那點知識根本無法應對。但是倔強的他告誡自己:“再難的知識,只要一點點啃,一點點琢磨、分析,總能悟出個道道來。”于是,竇鐵成白天干活,晚上把自己關在備用調壓器房里,對照專業書籍,一張張圖紙、一條條線路、一個個節點地分析解讀,設備如何安置、電纜怎么走。施工期間,他把加起來一寸半厚的七套各類不同技術圖紙齊齊地畫了一遍。最后,工程不僅順利完工,還獲得了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
1999年,變配電設備的測試開始采用電腦進行分析,已經40多歲的竇鐵成立刻買來計算機教材,從最基本的原理學起,慢慢地學會了表格制作、工程制圖等,成為中鐵一局3萬員工中掌握電腦設計繪制電力圖紙的第一人。
為了能提學習電力知識及施工技術,在工資不高、生活不寬裕的情況下,他先后花了近萬元購買《高等數學》、《電工學》、《電磁學》、《電子技術》、《電機學》、《鈑金工藝》、《鉗工技術》、《機械制圖》等技術書籍,利用工余時間進行自學,甚至向身邊的工友、技術人員甚至徒弟請教。40多年的工程生涯里,竇鐵成邊學邊干,累計寫下了90余本20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密密麻麻記滿了他成長成才足跡。而工友用手機偷拍的他光著膀子讀書,后背被蚊子密密麻麻叮滿紅包的照片,成了他刻苦學習的真實寫照。
善于鉆研成就“專家型工人”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工程,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就要用不同的辦法來施工,可以說每個工程都要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施工技術人員因地制宜將知識、技術創造性地用于工程,解決難題,就會從中享受到快樂?!边@是竇鐵成秉承的,也是他堅持的。參加工作以來,他勤于思考,善于結合所學,主動攻關新課題,解決新難題,累計為企業創造和節約成本浪費近1800萬元。
在西康鐵路秦嶺變電所,他利用現場廢料,研制了一套煨彎器提高工效近5倍;在浙贛鐵路板杉鋪牽引變電所,面對國內沒有銅板雙導線間隔棒這一定型產品的嚴峻形勢,他提出“簡化結構、保證功能”的加工方案,并利用自有設備加工出了替代產品,保證了送電目標;在北京地鐵昌平線施工過程中,他發現地線支架的絕緣裝置不合理,于是聯系廠家優化設計,新產品不但杜絕了復雜的加工程序和加工過程中的有害氣體對人體的損害,每套還將節約勞動力80%,提高工效4倍,這項發明在2010年12月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證書。在西成高鐵施工全面進入搶工大干期間,竇鐵成發現了設備A相的直流電阻差值過大的異常情況,經過反復試驗和與設備廠家的協調溝通,最終修復了設備,避免了變壓器燒毀的重大事故。
參加工作40多年來,竇鐵成先后解決技術難題69項,提出設計變更7次,解決送電運行故障400余次。“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能沒有知識?!备]鐵成用實際行動印證了這句話,并賦予了它新的內涵。
敢于擔當成就“楷模型工人”
竇鐵成是“名人”,是“工人主席”,可辦公室里總是找不到他。簡單的工裝、一個黑色的雙肩挎包,他行走在施工一線,一直如此。作為電力試驗所質量負責人,在大連、佛山、西安、天津工地上來回跑,重大工程節點,都有他指導施工的身影,盡職盡責、毫無怨言。
2011年11月,竇鐵成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作為全國首批掛牌成立的工作室,竇鐵成主動擔當,發揮勞模的影響力和引領作用,帶領技術攻關小組先后成功研發了疏散平臺測量小車、剛性懸掛接觸網垂直向上鉆孔平臺等多項成果。累計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2項、各類專利42項、工法39項、獲獎科研項目48項、BIM大賽獲獎11項、軟件著作權10項。
多年來,竇鐵成與授課和舉辦專場講座300余場次,簽訂師徒協議400余份。為了能將優秀的施工工藝留下來,傳下去,他自學CAD制圖軟件,和兩個徒弟一道完成了443頁、10萬6千多字的“牽引變電所施工工藝”和中鐵一局電力試驗所第一刊4萬1千多字的“電氣試驗作業指導書”。2009年,他帶頭完成24萬8千字的《變配電所安裝與試驗操作法》的編纂工作,盡最大的力量把自己的所知所學傳授給更多的人。
竇鐵成鍥而不舍地在他熱愛的崗位上展現一個大國工匠的情懷和擔當精神,是新時代最美奮斗者。
《人民日報》評論員:竇鐵成事跡的時代意義
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學中干、干中學,最終成長為一位掌握精湛技術、極具創造精神的高級工人技師,從人生的發展歷程來說,竇鐵成超越了自我,創造了奇跡。
竇鐵成是個普通人,但他所做的事情不普通;竇鐵成是個平凡人,但他做出的業績不平凡。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的人生真諦;在他身上,反映出當代中國工人的精神風貌和優秀品質;在他身上,展示的是當代技術工人的偉大力量和巨大潛力。
前些年,社會上一度存在一種重學歷輕技能、重“白領”輕“藍領”的氛圍,加上傳統觀念中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思想,使一線工人受到輕視,技術工人不受重視。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近年來“技工荒”、“技術斷層”的出現,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
竇鐵成事跡的時代意義,恰恰是給了我們一種新型的人才觀:能把衛星送上天的是人才,能使屋頂不漏水的也是人才。無數事實已經證明,技術工人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橋梁,是設計藍圖變成宏偉現實的主要實施者。離開了他們,再好的科研成果也只能躺在實驗室里,再宏偉的藍圖也只是一紙空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不僅需要有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也需要大批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
21世紀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知識不斷更新,科技不斷突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前行,這一方面對廣大勞動者和工人階級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他們提供了學習技能、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和巨大舞臺。
機遇難得,人才難得。有知識、能創新的技術工人,需要我們著力培養。我們可以引進一流的技術、一流的設備,但是數以十萬、百萬甚至千萬有文化、有技能的技術型工人是無法靠引進得到的,只有通過培養挖掘,通過工人階級的自身努力,才能得到。
要培養出更多的像竇鐵成這樣的技術型工人,需要我們切實轉變人才觀念,實行有利于技術工人成長的政策措施,大力營造有利于技術工人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和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重學習、重創新的氛圍,鼓勵廣大一線工人以竇鐵成為榜樣,認真學習新知識,刻苦鉆研新技術,努力掌握新本領,做學習型、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新時代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