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東環先行軍
中鐵一局鐵建公司重慶東環項目測量團隊曾嬋聯公司2020年、2021年測量技能大賽 “團體第一名”;其負責人代棟宇連續兩年獲得個人“第三名”;白浩池在2021年獲得個人“第二名”的好成績。代棟宇在2021年度受到共青團重慶市委員會、重慶鐵路投資集團聯合授予的“優秀青年突擊手”榮譽稱號。
這些榮譽的背后是整個團隊的默契與每位成員的堅持。7月的一個雨后,位于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的重慶東站客車整備所原地面,已在數日前被挖掘機進行過清表,隨處可見枯萎的樹茬、樹枝、成堆的枯草;高低深淺不同的土坑與小水洼;有節奏、整齊劃一的蟬鳴與偶爾的蛙聲顯示這里曾經的繁茂。那個曾經的竹深樹密蟲鳴處,儼然變成了施工先行隊——測量小伙子們的戰場。代棟宇、白國元、白浩池、楊學琦從車里下來,每人喝下2支霍香正氣水,又開始噴涂防蚊液與風油精,“這周圍山高林密,蚊子多,逮著一個人就狠命咬,項目家屬來有人被蚊子咬的都去醫院住院的!”測量負責人代棟宇說道。他們2人一組,手持PTK測量儀器,在高高低低起伏不斷的原地面以點、面的形式測量。測量隊員們也逐漸變成了黃色的移動小點,一會又逐漸變大。
一早上地面測量下來,他們的鞋子上粘滿了紅泥,把鞋子本身的顏色遮去大半,褲子上也布滿了泥點,摘下安全帽,頭發根根直立,臉上的汗珠連著線順著臉頰汩汩向下流。在工程單位一般黑瘦精壯的小伙,十有八九就是測量隊的,這句話在東環測量隊員的身上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如果說已經清表的地面測量是在太陽下炙烤,那征地線放線就是在密林里(十幾米的樹木里夾雜喬木灌木、不知名的雜草)穿梭,“剛來的時候至少得2個人一塊進來,1個人很容易迷路。”白國元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盡管拿著鐮刀與木棍先行清理障礙物——逢山開路,但仍新傷不斷,被樹枝劃傷是常有的事,花露水與風油精已經不能應對樹林里成群的蚊蟲叮咬,還有常出沒的毒蛇。林子里GPS信號浮動,必須不斷挪動儀器找尋浮動情況下相對誤差較小的放樣位置,并給予適當加寬,防止放樣不準確引起二次征地,無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夏天衣服常常被汗水泡透。有人都堅持不住想要離開,最終在項目領導的開導下,堅持了下來。
2016年,東港站開始進場施工時,各類路基合計長度4.6公里,涉及填方441.7萬方、挖方803.6萬方。施工管段位于大巴山地區,地質復雜,深路塹(最大挖深約67米)、高路堤(最大填高約46米);路基工點范圍內房屋、墳場多,遷墳難度大;又因屬長江流域,地下水較發達,這些都給征地線放樣造成很大的阻力。測量隊按工程部技術要求,又進行了內部分工后,以施工進度為基準控制坡面,保證坡面平順、美觀且符合設計要求。測量隊員們在測量中能勇于克服困難且善于發現問題,為項目避免損失。在迎龍連續梁施工中,他們發現連續梁梁面澆筑完成后沒有橋面尺寸厚度,進行經復測后確認連續梁梁面設計高程包含橋面結構厚度,代棟宇上報項目技術負責人后,經與設計院溝通后,及時作出調整,避免了項目部損失。該團隊在東站復測原地面過程中,發現原地面與設計原地面存在量差,通過測量原地面并與施工隊簽認,為項目節省數萬方土石方。
他們都黑瘦、干練,厚底的運動鞋是他們的標配,每日一、兩萬步是常態,最多的時候連續一個月每日四萬多步,在慶云特大橋施工過程中,每天累計攀爬近百米橋墩也是家常便飯。目前,東環項目部已完成隧道3300米,日常測量已進行兩千余次,完成橋累計2500米,測量千余次;路基沉降觀測3年多,累計約千余次......項目部所有施工項目均未出現返工,大土灣隧道更是零誤差實現貫通。這些沉甸甸的數據背后是一次次的重復與嚴謹,這也是他們能在測量比武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全長1355米的慶云山特大橋施工放樣在白浩池心里留下了烙印:在水池的密林里進行征地紅線用地放樣后,要現場24小時待命,確保現場施工進度(對40個橋墩、2個承臺逐根進行樁基放樣、樁中心復測、護筒標高測量等;下一步需要進行墩身放樣、爬上高墩模板進行矯正(每6米一循環,需要多次循環測量);其后,頂帽放樣、墊石預埋筋定位、錨栓孔放樣等。“苦是真的,但是項目安排了,就是用責任心完成好!”2021年,為配合重慶東站土石方調配頻繁的特殊需要,更加準確實時的掌握現場土石方情況,節約成本,項目部引進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技術。代棟宇帶頭學習航拍技術,還撰寫了關于《無人機在地形測繪中的應用》的論文,通過說詳的數據說明了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測繪工程中的應用優勢。談到今后的規劃與理想,他們的近期規劃很樸素:完成好項目測量工作,在實踐中讓測量技術更上一層樓!
測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