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工地水餃“吃”出來的學問
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因為家庭緣故,跟隨老公來到中鐵一局杭州地鐵3號線11標,成為一名工地門衛。
杭州的天氣和北方大不一樣,時不時就下雨,我總感覺悶悶的,不大習慣,但看到工地上工人們辛苦的勞作,領導和同事們忙碌的身影,想到不久將來地鐵就在這塊土地下穿梭而行,煩悶的心情也就一掃而光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三個月過去了,這天辦公室通知我去幫食堂包餃子,才猛然想起冬至已經悄然而至了。
冬至一定要吃餃子,這是我們古老的傳統習俗。很早以前就聽長輩們說過,冬至不吃餃子會凍壞耳朵,到底為什么這樣?從來也沒有去細究過。但今年與往年不同,餃子不是同家里人一起吃的,而是跟項目部全體員工一起吃,常言說得好,人多吃搶食。人越多越覺得吃的香,而且吃完一碗又一碗,生怕吃少了會凍壞耳朵。我也很久沒有過這樣的感觸了,所以突然有了想要知道餃子來歷的沖動,于是,便信手翻看了一下百度,想看看如何解釋這個典故的,不看倒不覺得有什么特別,經常能夠吃到的東西也沒有什么值得驚嘆和在意的,可是當我查閱了資料后,不禁由衷地敬慕古代圣賢們的智慧與神采!
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之手,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了。當時只作為藥用,他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好了人們耳部凍瘡,后才逐漸演變成為家喻戶曉的餐桌食品。三國時期稱為“月牙餛飩”。南北朝時因餃子下出來同湯一起吃,所以被取名為“餛飩”。唐代又稱為“偃月型餛飩”。宋代則叫“角兒”。
而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要追根溯源到周朝,周公將土圭法測出得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新年第一天,所以從周到秦,冬至都被當作新年來過,有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既是慶賀新年到來,也是為紀念醫圣張仲景。
知曉了餃子的來由,看到工友們吃餃子那興奮的場景,我又生感悟,小小的餃子包的不僅僅是餡,還有歷史故事,更有情感和溫暖,它讓身在他鄉異地的那些地鐵建設工友們吃得那么開心,那么愉悅,仿佛把所有的辛勞、所有的孤單、所有的煩憂都拋到九宵云外。但我還是想,如果條件允許,明年冬至我還是想回家去,親手包出五色餃子,我要每一種顏色代表一個心愿,我要每個親人都嘗到,我要我的世界五彩繽紛,絢麗多彩,快樂永駐!